發表文章

6:我的矽谷出逃記

第一次到了矽谷,我就不喜歡矽谷。 身為一個正港台北人(雖然不是台北天龍人),剛到波士頓的時候一度覺得波士頓小到讓人窒息,雖然後面學會欣賞他的小巧可愛,但有陣子也是無聊到不行,住了七年決定換換口味,這一跑就跑到了亞洲人的最愛之一,科技公司的天堂,似乎是滿地鈔票與機會的矽谷,宜人的天氣,漂亮的海景,蜿蜒起伏的山脈,好山好水,依山傍水,簡直天堂!還有三分鐘一間的珍奶店與無限的亞洲食物!你說,身為一個亞洲人有什麼好嫌棄的? 對,我就怪。 滿地鈔票,不如說是滿地流浪漢。 宜人的天氣,不如說是隨時都帶點冷風的陽光。 漂亮的海景,不如說是隨時陰風慘慘水冷到你不會想靠近的海灘。 蜿蜒起伏的山脈,沒人跟你說過了五月全部都是黃的,就是荒煙蔓草一片吧。 好山好水,好無聊。 依山傍水,代表會森林大火也會淹水。 三分鐘一間的珍奶店,開車三分鐘(如果不塞車的話)。 無限的亞洲食物,如果你可以接受吃粗飽,不衛生,晚娘面孔的服務,好吧我也無話可說。 記得剛到矽谷只差沒有每天以淚洗面,不久Covid發生了,鼓勵大家去室外,但室外野火燒不盡天空是末日般的橘色,所以只能待室內,沒有悶到跟室友拿刀具相向真的是老天保佑,沒有得到憂鬱症也真的是證明還有點心理素質。 住了五年,車子被砸了三次,到最後都知道就自己上網填單了事,警察是什麼都不會做的,公寓的儲物間也被闖空門大偷特偷,有人看到沒人做什麼,新買的腳踏車就在要第一次騎的那天就不見了。 如果真要說有什麼新的收穫,就是意外發現自己非常非常喜歡馬,喜歡到很沒原則。 泥巴? - 沒問題,可以洗乾淨嘛! 沙子? - 沒問題,沖一下就好了! 被馬摔在地上? - 馬朋友你還好嗎?有沒有嚇到?都是我不好。 幫馬洗澡全身濕? - 沒關係,反正我回家也是要洗澡的。 車子很快就都是塵土?- 反正去馬場本來就會這樣,別計較了吧。 於是,當機會來了,腳底抹油就跑了。 也許有一天,錢多到一個程度,可以養養馬,然後舊金山市區沒有滿地流浪漢的時候,可以是個選項吧,畢竟Napa還是不錯的。 會有那麼一天嗎?

5:Bye, Good luck to both of us.

六月初正式結束了做了近四年,待了近五年的公司。 該怎麼說呢,創業不算的話,這大概是我畢業後第一份正經的工作,在一個正經的大公司。認真說work life balance極佳(如果你換成時薪的話),但是就是不開心。 學了不少也看了不少,但到最後歸結兩個字就是無聊,我一向不是一個非常相信星座的人,就覺得看到喜歡的你就放大十倍的相信,看到不喜歡的呢,就決定不相信。完全主觀一點也不客觀。不過有一點我倒是相信的,雙子座就是怕無聊,無聊感是一切事物的終點。除了無聊以外,另外一個讓人決定要離開的原因,大概就是覺得再下去人就廢了,這年紀,要耍廢似乎還太年輕。 俗話都說,分手不出惡言,該酸的之前文章也酸過了,這篇僅是作為開始新工作的紀念,然後跟舊的工作說,thank you, bye, good luck to both of us.

4:葡萄美酒喝幾杯

身為一個正港的台北人淪落到矽谷這種鄉下,除了一直找自己麻煩(像是騎馬學語言做瑜伽打拳擊等等)來分擔鄉下的無聊工作的無奈,大概就只能買醉,說到買醉,就不能不介紹一下Napa/Sonoma了。 第一次訪Napa是個對酒不太熟悉(至今仍是不太熟悉),還在研究所當小朋友的年代,那時懵懵懂懂朋友帶著去,不懂Syrah也不懂氣泡酒的分別等等,吃吃東西在濛濛細雨中看看風景當作踏青也就過了。 再訪Napa去了家比較低調的酒莊,第一次遇到試酒師好好地講解什麼酒該怎麼品搭配什麼食物,突然覺得挺有趣的,從此之後開始小飲怡情。 這幾年這樣累積下來Napa去了不少趟,決定列個清單寫個簡短的心得做個紀錄。 高性價比/入門酒莊 Kendall Jackson 位於Sonoma,不同於Napa必須努力博眼球的各種行銷噱頭,Sonoma的酒莊相對樸實無華但性價比也相對實惠,我到這裡選了food and wine pairing,食物美味酒也配的不錯(還有道地的法國 Canele !當我說出甜點名稱開始跟服務生聊甜點怎麼做的時候服務生還問我說你要不要來這裡工作😂)對不在乎高大上建築但在乎CP值的朋友們,這家是個好的選項。 Sterling Vineyards Sterling最知名的應該就是他的纜車了,可惜因為2020年的glass fire一直都沒有開放,預計今年(2023)秋天再度開放,入門酒款不錯,高處風景俯瞰酒莊也不錯,是一個入門的好選擇。 Hendry Winery 非常不起眼,但是是會好好教你怎麼喝酒的酒莊,什麼酒該配什麼樣的食物,為什麼要這樣配,還會用各種小技巧告訴你各種不同的狀況,非常有教育性質,如果是入門新手想要對酒種有多一點了解,真的滿推薦的。 小酒鬼特選 Grgich Hills Estate 一個克羅埃西亞老先生(當初當然也不老)在Napa開的酒莊,當年曾得過白酒盲測冠軍,試喝了一下是真的有這麼一回事,不同於一般Chardonny會有個奇怪的海鮮腥味,這裡的Chardonny很順帶點蜂蜜香和花香,適合整天飲用(誤),酒莊本人四平八穩沒有很特殊的地方,但單論酒而言是目前在Napa我最喜歡的酒莊。 Sterling Vinyards 我很喜歡的酒莊,可以搭纜車上山一覽St. Helena風景,可惜2020的Glass fire似乎毀了一大半直到現在都沒有開放(聽說2023年底會重

3:身為一個在地巴賽隆納人

如果說一個城市是自己的家,那我有兩個家,第一個是 台北 ,第二個是唸研究所與第一份工作的 波士頓 ,現居的 舊金山 / 矽谷 怎麼樣都體驗不到家的感覺,如果硬要挑第三個家,大概就是西班牙 巴賽隆納 。 說起跟西班牙的淵源其實也很意外,大學的時候娘推薦我這真宅女去學佛朗明哥,就一腳栽到西班牙/ 佛朗明哥 文化裡。(在這裡一定要指出中文維基百科裡面放的舞者 Belen Maya 本人真的是個可愛又和藹可親的大嬸......然後也讓你體會到人生不盡如人意,成功的佛朗明哥舞者如她,至今仍遺憾她沒有辦法成為芭雷舞者......) 這幾年去西班牙學跳舞的願望沒達成,但西班牙倒是去了好幾趟,去巴賽隆納的次數大概比去任何觀光城市的次數都多,到了一種自家後花園的感覺。 I know this city by heart, and it never disappoints me.  第一次去巴賽隆納是寒冷的聖誕節,身為留學生預算有限,加上當時還不清楚入境問俗常常傻傻晚上八點就去吃晚餐,吃的方面沒什麼驚艷,真的要說有什麼特別的經歷就是剛出國人還很菜,兩個女生去吃飯,旅伴是酒甕點了瓶紅酒我陪喝,服務生看著兩個女生又請了一瓶西班牙水果酒,菜鳥如我喝了一杯紅酒一杯水果酒走出餐廳的那刻就吐了,但旅伴跟沒事一樣一路把我帶回家真是人生難忘,除此之外真要說有什麼印象,大概就是 高地 的建築以及友善的西班牙人。 第二次去巴賽隆納是跟室友去旅行,留學生依舊預算有限,但身為從小看料理東西軍,成年繼續看美食節目的室友,怎麼可能會錯過品嚐美食的機會。於是對巴賽隆那就留下了舌尖上的印象,從這時候起,我就開始建立了自己的巴賽隆納餐廳口袋名單。 第三次去巴賽隆納是去隔壁的小鎮出差順便路過,沒什麼時間的我硬是去看了一場佛朗明哥表演,又再次造訪了第二次來的時候很喜歡的一家餐廳。在西班牙的好處:一個人吃飯一點也不怪,吧台站著吃坐著吃你開心就好,一個人的好處完全顯現出來,不用等待,還可以跟旁邊的客人閒話家常。記得當時人生正迷惘,覺得唸了博士人生差不多毀了,倒是一對洛杉磯來的夫妻幫我重建信心,而一對韓國來的母子請我喝酒讓我無比開心。 第四次去巴賽隆納是家庭旅行,觀光景點再走了一遍,喜歡的餐廳再吃了一遍,當個稱職的導遊帶家人看我覺得最美的風景。 第五次去巴賽隆那是跟室友舊地重遊,此時已是Covid兩年後,距離第一次去巴賽隆納已是

2:關於語言這件事

決定重新開始認真寫部落格時其實掙扎了一下究竟要用以英文為主還是中文為主,最後還是決定使用中文,雖然受眾可能比較小,但是使用中文除了自在,對我而言描述起事情也精準多。 舉例來說,那天在跟朋友抱怨工作的時候,形容一個主管是個『軟爛』的人。朋友很困惑為什麼我用軟爛這個形容詞很特別。 『唉,就是一個,明明當到Director,但自己不敢跟客戶溝通只能縮在後面叫我去溝通的人啊,就是軟爛,不是水蜜桃那種香甜軟爛的軟爛,是另外那種我不好說出口的軟爛』我說。 「你這也太精準了」朋友說。 『但英文我就不行了』我大笑。 說起語言,我自認不是個有語言天份的人,小時候學英文abc分不清,大學學日文片假名記不住,研究所學西班牙文打舌打不動,從學習語言中得到的挫折不計其數,而隨著 各種語音與翻譯研究越來越發達 ,很多人都覺得學語言不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對我而言,學語言的熱情不減(程式語言除外,死穴)。總覺得多瞭解了一個語言一點,就好像又多開了一扇窗,多認識了那文化一層,連去當地旅遊都會有種在家的自在感。 除了旅遊中的自在感,學語言最大的幫助還是在於突然之間可以取得資訊的管道變多了。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假新聞滿天飛,語言搭配適當的邏輯思考應該算是阻止假新聞散播的第一道防線... 不過認真說,我覺得現在人的問題,不思考為第一,語言倒是其次,有沒有解,這大概只有時間能驗證了。

1:糖果人

轉眼也就在大公司浮沉了五年(老),但是公司比起學校這個過度包裝篩選的環境,總是驚奇不斷不斷刷新下限,今天就來說說糖果人的笑話。 糖果人是老闆的老闆最近剛調到我們部門,開始約一對一了解員工的職涯野望,認真說,在敝公司這四年期間,我見過不回覆小妹,我很忙但是從來沒有拿出任何東西的大叔,還有最近新來的打呼哥(講到這人我就有氣),倒是沒見過有人有什麼升官發財的野望,大概因為這號稱護國兵家必爭的產業嘛,升官靠年紀,發財靠運氣,認真說你多做多錯,少做無過。加上各種硬體機台動輒幾百萬,你能做的事情也就那麼多,長期下來大家都跟機器人差不多調調這參數補補這硬體交差也就算了,真在乎錢要嘛換產業要嘛發展副業,在本業上有野望的人少之又少。 拉回正題,由於最近人才流失嚴重,糖果人就把所有人都叫去面一輪。 我對糖果人的印象就是看起來有氣勢的中年大叔,聽說滿厲害的但也沒多想。 去面試第一件事情就是問問你工作做得開不開心啊,有沒有什麼想跟老闆們說的話啊等等。這邊都還蠻符合我預期的對話話題的。 然後就開始表達我是優秀員工(原話:Top 10% emerging talent,大家都很重視我的能力什麼的),然後如果我有任何想做的事情或是想試的工作都可以提出來,他們可以想辦法滿足。 話鋒一轉,講到一些非半導體產業但是很多半導體業的人可以去的公司薪資比我們高一截的時候,我終於見識到身為資深主管糖果人鬼扯的能力了(這也是為什麼我把他的綽號取名為糖果人) “哎你知道嗎? 薪水這種東西呢,都是暫時的。就跟吃糖果一樣,吃多了就會蛀牙對健康不好 ,所以不需要多,夠用就好。” 我聽了一愣一愣,只差沒回說我年輕身體好,你要是有健康問題,請把你的糖果分給我,我還能吃很多呢。然後既然我是前百分之十的人才,那我有沒有拿錢百分之十的薪水呢? 前面講了什麼很多重視才能都是假的,要你自願做更多事情不給你加薪才是真的。 說到底,這真的是個失敗的一對一打氣對話,完全反效果,難怪,我從來沒在這間公司遇到有什麼職涯野望的人呢。

0:這鍋麻辣燙是怎麼回事

說起心靈麻辣燙是怎麼一回事呢?身為一個味蕾並不特別耐痛(沒錯,辣是痛覺)的人,跟麻辣燙能有什麼特別淵源? 沒有,完全沒有,這完全是一句玩笑話讓我想到這個標題。 有天跟室友在討論臉書(現在變元宇宙公司啦)的營運長Sheryl Sandberg離開臉書的事情提到她寫的紅極一時的書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我順口一句: 蠻沒內容的一本書,既沒學到東西,也沒有讓我的情緒有任何起伏。 室友:你到底為什麼去看那本書啊?感覺那種心理雞湯系列的書就不像妳會看的書啊...... 我:就跟流行啊,想說了解一下大家都在看什麼嘛。 室友:你比較適合看個什麼心靈炸雞,啊不對,要不然自己寫個什麼心靈 hot chicken !(hot chicken是一種很辣的炸雞,美國田納西州Nashville特產,美國這麼大我去過的地方沒幾個,Nashville倒是去過的,炸雞也吃過,少數美國讓你辣到暈的食物 。 ) 我:心靈hot chicken是什麼東西...... 押韻也沒壓到,跟雞湯也差太遠了,倒不如用麻辣燙。 於是,我就開始煮這鍋麻辣燙了。 目前想到的內容不外乎是一些朋友常問我的旅遊私房(?)景點(對,別誤會,我吃喝玩樂股長無誤),馬友小趣事 (不幸擁有很花錢的嗜好,但是很幸運地交了很多朋友跟好馬友) ,職場撞鬼五四三 (在陽盛陰衰的產業當小PM的小故事) ,假文青心得等等。 完了,要變大雜燴麻辣鍋了。